统计科学中心陈松蹊课题组发表新冠肺炎国际应对措施效果评估文章

北大新闻网 2020-10-21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仍在流行,被称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面对疫情,各国应对表现各有差异,成效也不尽相同。日前,统计科学中心和光华管理学院陈松蹊教授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题为“Comparing Containment Measures among Nations by Epidemiological Effects of COVID-19”的文章,对较早开始疫情的25个国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揭示了快速应对和高强度政策对于控制疫情的重要作用,对于防控秋冬季可能发生的疫情反弹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01.jpg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全球流行,各国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扩散态势。鉴于疫情对医疗系统的强烈冲击, 合理评估各国防控举措将有助于探索和反思更为有效的疫情控制途径。为解决此问题,研究团队在动态流行病SEIR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变系数的vSEIdR模型,新模型可反映确诊病例和潜在病例双重传染机制,使模型更加贴近现实。 团队基于此模型对较早开始疫情的25个国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涵盖亚洲7国、欧洲14国、美洲3国、大洋洲1国。

02.jpg

图一:(a)10个快速响应国家和15个迟缓响应国家从本地传播起2-4周的平均Rt对比;(b)-(d)各国 (除中国)从本地传播起第2,3,4周平均传染再生系数Rt下降率(与第一周对比),与从武汉封城起到各国本地传播开始所用天数的关系。快速(迟缓)响应国家采用蓝色(红色)进行标注。相关系数及对应p值标注在小标题上。



本文根据新开发的模型,估计了25国从本地传播起前四周的传染再生系数Rt,并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各国的抗疫成果。

一、政策响应速度:团队将25国根据政策响应速度分组,图一a显示采取更快的抗疫措施能够更有效的降低Rt(差值0.819,对应p值0.007)。

二、疫情爆发先后与疫情控制:图1b-d展示了各国从本地传播起第2、3、4周平均传染再生系数Rt下降率(与第一周对比),与从武汉封城起到各国本地传播开始所用天数的关系。事实上,两者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59,0.048,0.052(p值均超过0.40)。这意味着较晚爆发疫情的国家并没有从较早的国家吸取足够的抗疫经验。

三、政策强度及措施数量:25国在抗疫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为了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团队对Rt下降率在高强度政策控制疫情的国家和采取普通政策的国家间进行了两样本检验。高强度政策国家包含了中国、韩国、意大利、土耳其、德国、马来西亚、荷兰以及加拿大,虽然高强度组的传染再生系数下降率高于普通组,但是并没有发现统计显著的差异。

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顾嘉(统计科学中心博士生)、闫晗(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黄雅轩(元培学院本科生)、朱玉茹(统计科学中心博士生)和孙浩轩(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硕士生)。陈松蹊和爱荷华州立大学邱宇谋助理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National Science Review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一份英文综合性科学学术期刊,旨在以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国内外重大研究进展,2019年影响因子为16.693。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2016YFC0207701)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32001)的资助。

论文引用:Gu, J., Yan, H., Huang, Y., Zhu, Y., SunH., Qiu, Y. and Chen, S. X. Comparing the containment measures among nations by theEpidemiological Effects of COVID-19, National Science Review.